加载中 ...
首页 > 期权 > 数据 > 正文

IPO节奏预期平稳 A股承纳力“今非昔比”

2019-12-02 06:28:00 来源:第一财经

  近期有关IPO是否存在“大跃进”的讨论引发了监管层注意。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,监管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传达了“呵护”之意,表态会一直关注投融资平衡、关注市场流动性,在做好融资端改革同时,也会同步推进提升投资端的活跃度。

  对A股市场而言,IPO一直都是个敏感环节。但是回顾A股市场发展近三十年来,事后看每一次叫停IPO往往都隐含着巨大的制度成本。

  从2017年开始,证监会总体保持每周一批批文,每批2-4个批文左右的节奏。“我认为现在的发行节奏总体较为平稳,且保持了很好的延续性,给予了市场稳定的预期,并非所谓的‘大跃进’。”中信建投资本市场部负责人陈友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相信从证监会的层面来说,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、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,继续保持新股发行的常态化的同时,也会把握好新股发行的节奏和力度,不会对市场造成系统性的影响。

  “我觉得不存在‘大跃进’。整体而言,从优化上市公司质量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角度看,新股常态化是必要的,也是符合稳定投资者预期的需要的。”中信证券股票资本市场部负责人张宗保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从当前的发行节奏,明确可以看到监管层对整个投融资市场平衡的关注。

  他补充称,当前的国内资本市场与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同,已经有足够的容量和承纳力,来接受常态化发行。

  担忧并非来自IPO

  今年以来,主板、中小板及创业板总共有120家企业完成发行,平均每周发行2.7家,融资36.9亿元,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。

 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,部分投资者感受到近期IPO节奏太快,可能与几家银行股集中发行及上市有关,近期渝农商行、浙商银行及邮储银行先后发行及上市,合计募集资金超过510亿元。

  “我认为大盘股的发行是市场的正常现象,大盘股是市场的定海神针,也是很多风格稳健的投资者的偏好品种,一个健康且完整的资本市场不可能只允许小盘股发行而排斥大盘股。”陈友新称。

  根据统计,截至11月29日,主板剔除渝农商行、浙商银行,自今年6月份以来上市满10个交易日的新股共有55只,平均一字涨停板的天数为7.31个;已经上市的56家科创板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是125.39%,平均而言上市后涨幅保持在正常水平。

  在陈友新看来,目前市场的担心主要源于近期二级市场整体走势下行,这其实跟新股发行量多少没有必然联系。

  “个别市场化询价股票如渝农商、浙商银行、科创板久日新材、昊海生科等部分股票上市后出现了破发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。”他认为,随着新股上市后出现破发的情况,投资者在申购新股时的报价也会相对谨慎,市场会对新股定价进行自发的调节。

  张宗保也认为,近期投资者出现的忧虑可能与邮储银行等融资规模较大的IPO项目上市有关。“其实整体而言,战略投资者会消化掉很大一部分压力,同时战投的支持,也有助于后市平稳。”他说。

  具体来看邮储银行的发行方案,确实也做了特殊设计。有机构分析,一方面,战略配售数量约占发行总量的40%,获配股票锁定期不低于12个月,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,是后市表现稳定的重要支撑。同时,70%的网下配售股份多定期为6个月。另一方面,43亿绿鞋资金和稳定股价承诺,也有利于平抑波动。

  “现在的国内市场的韧性和容量,已经足够承纳百亿级以上规模融资的企业。这种承受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。”张宗保对记者称,一方面,可以看到市场并不缺少资金,同时机构投资者份额越来越大,加上监管也非常呵护市场,对平稳节奏和适当融资量保持关注,实际上各方的调节的能力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。

  市场自发约束能力显现

  证监会IPO批文下发较多时,投资者往往会担忧新股扎堆上市,抽血股市流动性。但不得不说,批文下发之后,选择何时上市的主动权,实际上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。

  “市场不仅存在自发的约束力,而且这种约束力还很强,且比某种程度上比行政管制更有效率。”陈友新认为,即使真正注册制和市场化的发行制度建立以后,企业IPO的意愿本身也会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,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会愿意上市的。

  除此之外,IPO发行节奏本身也会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周期性的自我调节。当市场行情好,投资者情绪偏乐观,发行价格可能较为理想,愿意IPO的企业也会更多,发行节奏会加快;当市场行情较差,投资者情绪悲观,发行价格可能不理想,愿意IPO的企业会减少,发行节奏也会随之降低。

 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,自发约束力同样发挥着作用。比如当“新股不败”时,投资者都会按照潜规则23倍发行市盈率报价并申购,不会对公司基本面进行研究;而当近期上市的渝农商行、浙商银行上市股价纷纷破发后,投资者在申购邮储银行时则明显谨慎得多,邮储银行网上初始申购倍数仅为120.33倍,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。

  在他看来,新股破发是市场化发行制度下正常的现象,新股上市后有涨有跌有助于加强对网下投资者的报价约束,有利于市场主体进行更加充分的博弈,有利于激励投资者基于自身的资金安排和偏好,真正切实的去研究IPO企业的投资价值,最终实现IPO企业估值的差异化,这有利于提高A股市场培育和支持高科技、新经济企业的能力,提高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
  另一方面,也要看到股市资金结构在发生较大变化,机构资金逐渐壮大。

  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10月底,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管理资产规模36.9万亿元。其中,公募基金13.9万亿,证券公司大集合0.79万亿,私募资管产品19.95万亿,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(含职业年金)0.79万亿,社保基金及基本养老金1.46万亿。

  与此同时,MSCI、富时罗素、标普道琼斯等国际主要指数逐步将中国资产纳入其中,不断吸引跟踪这些指数的主动或被动型基金,将部分组合管理的资金配置在中国。

  过去三年,已经外资成为A股最重要的增量资金。以北上资金为例,2016年至2018年,北上净流入资金分别为606.8亿、1997.4亿、2942.2亿。2019年以来,北上净流入资金也超过了2000亿。截至2019年9月底,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国内股票总规模达到1.77万亿,已非常接近公募(持股)和保险(持有股票+基金)的规模。

  目前,外资已经成为仅次于公募基金的第二大投资主体。外资、公募、保险“三足鼎立”的状态已经形成。

  从2019年开始,国际指数纳入中国资产的速度明显加快,有机构预计,包括债券和股票等在内,预计2020年到2022年,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均金额可能接近2万亿人民币。

  稳定“入口”预期

  “预期管理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。”证监会主席易会满11月27日在《旗帜》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时称,资本市场核心是一个投融资的专业市场,投资者和融资者相互依存、相互作用。市场有效性直接制约着资本市场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。

  他表示,发展资本市场,进一步改革完善发行、上市、交易、退市等基础制度,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,充分激发市场活力,通过降低市场运行成本,持续提升市场效率。

  他特别提出,要让市场有稳定预期。“在政策出台前,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,全面听取各方意见,多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换位思考,科学审慎决策,确保接地气、可落地。”易会满写道,政策出台后,要保持定力,不为市场杂音所扰,做深做实做细舆论引导,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

  就IPO而言,暂停IPO是扰乱预期,“大跃进”同样是扰乱预期。而这与监管层的目标是相违背的。稳定的发行节奏,稳定的发行与其,才是目前监管层希望看到的,也是市场所需要的。

  事实上,从2018年开始,IPO的节奏和速度就进入到了更加平稳的区间。相较于2017年436只新股发行数量和2304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总额,2018年的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总额均有下滑,2018年全年,A股共有106只新股发行,融资总额为1402亿元人民币。

  2019年至今,主板、中小板、创业板三个板块共120家企业完成发行,融资1563.09亿元,与去年相比稍有增加。

  作为资本市场的入口,IPO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  “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,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,更是证监会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。”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11月15日曾公开表示,今年前三季度,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.45 万亿元,净利润 1.52 万亿元,利润总额相当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一半。

  “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为突破口,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,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,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。”阎庆民透露,截至10月底,已有143家公司实现IPO,融资1624.16亿元,家数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55.43%和29.63%;科创板40家上市公司类型更加多元,制度包容性得到提升,试验田作用开始显现。

  上市和退市,是资本市场新陈代谢的两端。IPO常态化的同时,推出机制也在进一步畅通。今年以来已有16家公司通过多种渠道退市。其中强制退市7家,主动退市1家,通过并购重组渠道退市8家。

  注册制推向创业板,IPO会否批量提速?

  目前,随着科创板平稳运行,注册制在全市场推开的预期越来越强。部分投资者担忧,注册制在创业板实施后,会带来批量新股供给。

  不过,张宗保认为,即使创业板注册制放开,市场承接能力已经大幅提升,长期来看发行节奏会整体平稳,不会对市场产生冲击。

  陈友新则认为,首先,不应该把IPO上市看成洪水猛兽,如果这些IPO企业的质量都过硬、质地都很好,不仅不会对二级市场造成负面影响,反而会吸引更多增量资金进入股市,有利于股市的慢牛行情。

  “美国纳斯达克市场10年的牛市,不是通过限制IPO数量来实现的,而是大胆、放开的吸引全球企业前往挂牌上市,优秀的企业和投资者共同成长的结果。”他说。

  其次,他认为,注册制和市场化发行制度真正建立以后,长期来看我认为并不一定会有更多IPO进入市场。注册制后,企业不用再等待漫长的审核时间,不用再抱着“赶早不赶晚”的心态排队,而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确定上市时间和窗口。

  “市场化发行制度建立后,IPO发行价格的确定将会出现分化,真正的高科技、新经济、优质的企业会享受到好的估值,而传统的、落后的企业估值则会相对较低,在这种情况下,我认为相当部分数量的企业会主动选择不上市。”陈友新说。

  事实上,监管层早已透露了明确呵护之意。如前文所述,监管层表示,“在做好融资端改革同时,也会同步推进提升投资端的活跃度”。

(文章来源:第一财经)

“ETF期权网”的新闻页面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

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,客服邮箱whsxe@qq.com,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

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
  • 声音提醒
  • 60秒后自动更新
  • 中国8月CPI年率2.3%,预期2.1%,前值2.1%。中国8月PPI年率4.1%,预期4.0%,前值4.6%。

    08:00
  • 【统计局解读8月CPI: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影响】从环比看,CPI上涨0.7%,涨幅比上月扩大0.4个百分点,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影响。食品价格上涨2.4%,涨幅比上月扩大2.3个百分点,影响CPI上涨约0.46个百分点。从同比看,CPI上涨2.3%,涨幅比上月扩大0.2个百分点。1-8月平均,CPI上涨2.0%,与1-7月平均涨幅相同,表现出稳定态势。

    08:00
  • 【 统计局:从调查的40个行业大类看,8月价格上涨的有30个 】统计局:从环比看,PPI上涨0.4%,涨幅比上月扩大0.3个百分点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.5%,涨幅比上月扩大0.4个百分点;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.3%,扩大0.1个百分点。从调查的40个行业大类看,价格上涨的有30个,持平的有4个,下降的有6个。 在主要行业中,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,上涨2.1%,比上月扩大1.6个百分点;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,上涨1.7%,扩大0.8个百分点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由降转升,上涨0.6%。

    08:00
  • 【日本经济已重回增长轨道】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,第二季度经济扩张速度明显快于最初估值,因企业在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支出超预期。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折合成年率增长3.0%,高于1.9%的初步估计。经济数据证实,该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已重回增长轨道。(华尔街日报)

    08:00
  • 工信部:1-7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4965亿元,同比增长25.9%。

    08:00
  • 【华泰宏观:通胀短期快速上行风险因素主要在猪价】华泰宏观李超团队点评8月通胀数据称,今年二、三季度全国部分地区的异常天气(霜冻、降雨等)因素触发了粮食、鲜菜和鲜果价格的波动预期,但这些因素对整体通胀影响有限,未来重点关注的通胀风险因素仍然是猪价和油价,短期尤其需要关注生猪疫情的传播情况。中性预测下半年通胀高点可能在+2.5%附近,年底前有望从高点小幅回落。

    08:00
  • 【中国信通院:8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同比环比均下降】中国信通院公布数据显示:2018年8月,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3259.5万部,同比下降20.9%,环比下降11.8%,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44.8万部,同比下降 17.4%; 2018年1-8月,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2.66亿部,同比下降17.7%。

    08:00
  • 土耳其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.2%。

    08:00
  • 乘联会:中国8月份广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76万辆,同比减少7.4%。

    08:00
  • 央行连续第十四个交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,今日无逆回购到期。

    08:00
  • 【黑田东彦:日本央行需要维持宽松政策一段时间】日本央行已经做出调整,以灵活地解决副作用和长期收益率的变化。央行在7月政策会议的决定中明确承诺将利率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在低水平。(日本静冈新闻)

    08:00
  • 澳洲联储助理主席Bullock:广泛的家庭财务压力并非迫在眉睫,只有少数借贷者发现难以偿还本金和利息贷款。大部分家庭能够偿还债务。

    08:00
  • 【 美联储罗森格伦:9月很可能加息 】美联储罗森格伦:经济表现强劲,未来或需采取“温和紧缩”的政策。美联储若调高对中性利率的预估,从而调升对利率路径的预估,并不会感到意外。

    08:00
  • 美联储罗森格伦:经济表现强劲,未来或需采取“温和紧缩”的政策。美联储若调高对中性利率的预估,从而调升对利率路径的预估,并不会感到意外。

    08:00
  • 美联储罗森格伦:鉴于经济表现强劲,未来或需采取“温和紧缩的”政策。

    08:00